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彩葉草作為生物課程素材的可能

 
 
壹、葉綠素是光合作用的條件:
目前國中最常見的光合作用實驗,總是讓學生去包住葉片,一週後再取葉片做實驗;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光合作用需要光。不過有個小困擾,總有人會在實驗前一天突然告訴老師說:報告老師,我們那一組包的葉片不見了,於是老師只能有兩種選擇,其一、實驗再延一週;或是找不到葉片的組別只有乾瞪眼。其實,我們有個更簡單的選擇!已知光合作用需要水和二氧化碳,也許要陽光和葉綠素;既然以陽光作為操作變因總有無法預期的變數,為何不讓葉綠素成為實驗的主角呢?


彩葉草(如上圖)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學生可以從葉子的型態就輕易判斷出彩葉草是雙子葉植物,更細的分類上則屬於唇形花科(Lamiaceae)鞘蕊花屬(Coleus)。彩葉草因為變種、品種很多,不管是葉型或顏色都相當多變,不過常見的葉型多為闊卵形至圓形,葉緣常有鋸齒,上面被毛,下表面具腺點;葉面色彩一般以紅色為主,而混雜有綠色,黑色,黃色,紫色等。
就拿圖中彩葉草來說,不論顏色如何多變,在葉的基部以中肋為對稱軸,總有顏色較為單調的一小片區域,主要是因為不具有葉綠素,所以是最好的實驗材料;光是想像一採下來就可以開始實驗,而不需像將葉子包鋁箔不但得等一周時間、還要煩惱葉子是否不見,就值得按個「讚」了。

實驗流程:省略一開始包鋁箔和等待一週的過程,其餘和以陽光為變因的實驗過程一樣。

  1. 將葉子放入大燒杯中(有適量的水),煮沸2~3分鐘後取出。
  2. 放有適量酒精的小燒杯置於大燒杯中,葉子再放入小燒杯,注意小燒杯不要過度傾斜。
  3. 繼續加熱到酒精呈現綠色,此時葉子已經變成淺灰白色。
  4. 將小燒杯取出,葉子放到熱水中漂洗片刻。
  5. 將葉子放到培養皿,攤平後滴碘液到葉面。
  6. 紀錄葉子顏色變化。


貳、維管束排列與莖的橫切面
既然已經作為光合作用的材料,當然不能浪費啦,就切一小片莖觀察維管束的排列吧,噫,這莖怎不是圓形的…誰規定莖一定要圓形?話說回來,第四章談到維管束的同時,總會談到維管束在植物莖內的排列:單子葉植物為管束排列成環狀,單子葉散生……如果和芹菜一樣的整法,把彩葉草的莖也泡到紅墨水中,會是甚麼情況啊?





參、植物生殖討論

當然,只要學過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的第二冊之後,應該都知道生殖包括有性和無性生殖。彩葉草當然可以開花結果啦,不過如同多數的植物一樣,彩葉草也可以進行無性生殖來增加個體數藉以壯大聲勢。只要方形的莖碰觸到地面,在節的地方就會開始長根,可以想像不久的將來,個體會如何蓬勃發展了!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今天你科學了沒~與會後記


1027~28日科教館研習的次標題-談科學普及的途徑與轉型-乍聽之下好像也沒啥搞頭,為什麼自己卻在大好的假日把自己關在裡面呢?好歹自己也是個生物老師嘛,這兩年還寫過幾篇「類科普文章」呢,不來的話,如何知道這研討會葫蘆裡裝的是甚麼藥?

其實參與研討會的優點不只是對研討內容的深入了解,更多時候是講者的論述與自我概念的衝突與思辨過程,總是可以讓自己沉澱、省視、解構、重塑,然後衝擊出一些新的想法。這一次的研討會議題討論包括專題演講和幾場同時進行的分組討論;雖然報名時約略勾選幾個組別,但是到場時我早已忘了之前的選項,何況有些感興趣的講題被分在不同組別呢,我以游擊戰的方式選擇自己的場次,聽了科普寫作、博物館、科普閱讀的推動和科學演示等拉拉雜雜的一堆,筆記也洋洋灑灑煞有其事;不如為一篇感想唄……

一、科學教師教學策略:演示與POE

科學研究源自觀察與好奇,在追究解答的過程中產生興趣,從而培養正確的科學概念;因此科學教師的最佳工具就是演示。不過演示的目的是為了引發好奇與興趣,必須避免成為表演秀。於是在演示的過程中或之後,就是P0E技巧應用啦!predictobserveexplain~讚啦!在這個歷程中,老師可以和學生對話,瞭解學生的想法~可別急著找出正確解答哦;思辨過程從錯誤推論到正解,反而更能使學生建構更理想的科學架構。

二、科學素養提升的影響因素

1、科普機構的努力:研討會中聽到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努力,相信社會教育中,博物館、國家公園等想當然是科普知識的平台,題材多著呢,但如何吸引人群?更重要的是,如何形成有意義的學習?,真叫人頭大!

2、科普文章的可及性:要一般人常跑科博館或國家公園或許不容易,那麼書籍、報章雜誌應該比較容易取得了吧,哈哈,這不就是科普文章發揮的舞台嗎?!不過壹週刊讀者遠多於科學人呢~顯然推動科普比八卦有挑戰性。

3、善用電子媒體:據說現在網路資訊是一般人知識的主要來源,而且網路又是無遠弗界,想必是推動科普的重要平台啦!不論是科普文章的普及或是博物館活動的推展,都可以利用網路作為平台呢!不過網路搜尋可比大海撈針,如何使閱聽人更容易得到正確的科普資訊呢~不知道關鍵字搜尋行不行得通?

4、小心,偽科學就在你身邊!不論網路或一般媒體,不論是科學或一般事件的真相,往往都是大聲的才是真的~恐怖哦~偏偏事實往往是安靜的。偶而看到媒體上高談闊論的所謂專家們,無非是利用聳動的言語來吸引觀眾,對他們來說,提高收視率比資料的正確性更重要吧?!盡信書不如無書~看來科學素養的提升得先斬了偽科學才行呢!

三、科普推動與人性:

    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拚命向前~胡適四十自述。剛開始進入教育界的時候,心中執著於有為者亦若是的教學態度;堅持只要有心沒有學不好的,說什麼也要逼學生更上一層樓~結果呢,往往兩敗俱傷~在此先向曾被我「逼迫」的學生們致歉!教得愈久,愈發現果然鐘鼎山林、各有天性~學習實在強逼不得的;真要說的話,教學歷程中最能促進有效學習的方法是老師不斷嘗試各種不同教法,或許能觸動學生對科學的「感動」~另一種說法是「開竅」了。換言之,科普推動的過程必然面對人類智能的差異性,我們不能執著於數字(pisa)卻忽略推動科普的初衷應該是建立友善的接觸科學的機會呢!

捉放法的延伸想像


捉放法是啥?對一般人來說,「捉放曹」可能還比較容易理解;不過對很少接觸課外讀物的中學生而言,「捉放曹」根本無法捉摸,倒是「捉放法」在國一下的生物課一定會被提到,感覺就親切多了。不過一般課本上捉放法的操作通常將紅豆放到綠豆中混合,然後取樣幾次後,將數據代入公式,即可算出綠豆的概數~沒錯,捉放法就是約略計算某棲地中某動物總數的簡單方法。
難道除了豆子之外沒別的操作方法了嗎?我看著學生望著窗外的眼神,彷彿渴望著教室外的陽光和空氣,心裏這麼自問著。
不就是捉放法嗎?有什麼難的?!
既然捉放法是生態學調查族群生物數目的測量方式,不如……先搞清楚族群吧!
  1. 生物族群與分布模式
在寶島台灣,族群常被掛在嘴上,或者以顏色、登島前後或語言作為區隔,但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整個台灣島上的人都屬眾同一族群~所以族群融合根本算不上是個議題。
那麼生物學上如何定義族群呢?所謂「族群」指的是在同棲地上生存的同種生物個體。在自然棲地上會有許多不同的物種,也就是有許多族群,而這些族群又集合成一個「群集」~就是同一棲地所有生物物種的總合。就拿街角的水果店來說吧~外頭擺著的那一堆柑橘,就可以當成一個族群;如果把旁邊的香蕉、甜柿、火龍果、蘋果等全都算在一起,就可稱為「群集」;當然,水果攤就是一個頗具「規模」的棲地囉!
不過大自然的生物個體可不會像水果攤的柑橘呆坐著呢!按照生態學(或生物地理學)上的分類法,生物個體在各自的水果攤~我指的是自然棲地~的分佈,至少包括三種型式(patterns of dispersion):
  1. 叢聚(clumped):或許因為資源,或者為求方便繁殖或防禦的緣故,有些生物個體在棲地上會呈現塊狀聚集的現象,也就是該生物個體常成群出現~擺在攤上的柑橘就是。
  2. 均勻(uniform):或許因為競爭的緣故,生物個體會傾向於均勻分佈在整個棲地上~想像操場上一大群學生體操時散開的模樣吧。
  3. 隨機(random):如果生物個體間的交互作用不明顯、個體分佈無固定型式時,就稱為隨機分佈~當你不小心將水果攤撞倒後,柑橘在地面的分佈算是吧?!
不過生物分佈的模式,其實和棲地的尺度考量有關。拿卡通「快樂腳」的主角企鵝波波和他的親友們來說,偌大冰原上,他們只棲息在一個小區塊-此時可視為叢聚吧;可是將鏡頭伸長些,視野只剩下這群企鵝時,企鵝間的距離顯得如此規律,這可是均勻分布呢!
  1. 生態調查法~捉放法與其他
在生態學上,計算生物數量不像清點社區人數或學生人數可以直接點人頭計算(自然界的生物大概不會理會我們的口令吧?);因此只能透過特定的方法測量概數。至於常見生態調查方法除了捉放法(Mark-recapture)之外,還有區塊法(Quadrat counts)、穿越線法(Line transect methods)等方式。
  1. 區塊法:比較適用於均勻分佈的生物,例如草原中優勢植物的數目或者……沒錯,那一群冰原上跳舞的快樂腳企鵝們。做法很簡單,先將棲地均勻切割成若干區塊,任選其中幾個小區,將小區內個體數清點後,依比例計算出總數。


  1. 穿越線法:在一個大樣區(例如森林)中,要精確紀錄生物種類和數量不太容易,穿越線是較為常見的生態調查方法。既然叫「穿越線法」,當然先要定出一條穿越整個樣區的路徑,然後調查者在緩步前進的過程中,詳細將所見所聞的生物種類和數目表列記錄;在調查鳥類的過程中,有時只聞其聲不見其鳥,雖然這樣還是要記錄的。由此可見,穿越線法不但要紀錄生物數量,同時也紀錄生物種類,這樣的數據對長期生態觀察較為有利是單一物種的總數反而不是重點了。

     
  2. 捉放法:先在樣區中捕捉若干數量的待測生物,在標記之後(被標記生物數a)放回原樣區。過一些日子之後,重新在樣區任意取樣,計算出取樣數(假設為b)和其中的被標記個體數(假設為c),則該地區的生物總數N即可利用右側公式算出。例如湖中的某種魚類就能以捉放法估算總數。
至於準確性呢?
當孩子們好不容易算出手中的綠豆總數和紅豆數之後,發現不同組的結果往往相去甚遠,難免腦袋會有這樣的疑問…到底誰的答案才是正解?捉放法算出來的數據可靠嗎?
多數的估算法都是以比例方式推測生物總數,因此操作的前提是「均勻」-雖然只是兩個字,實際上卻難以達成。以草原植物為例吧,雖然面積上均勻分區,但是在草原的植物可沒想過自己得「均勻分佈」呢,難免某些區塊會特別多或少的嘛。撇開人為計數的誤差,再以捉放法來說,標記的生物數量既不能太少~否則放回原樣區後再也捉不到;也不能太多~不然乾脆直接計數好了。
生物個體數的計算雖然不像量子力學有個測不準原理可以當作理由,但是從捉放法所得到的數據終究還是個估計值;不過並非如此就乾脆放棄這一類的調查方法。因為對學生來說,如何透過嚴謹的操作過程減少誤差、增加數據的可信度,遠比認識捉放法這個方法更為重要。譬如說,如何調整被標記總數、如何標記實驗材料(目前還是綠豆)、如何在放回原樣區之後可以均勻分佈、取樣數多少才能減少誤差,以及實驗操作次數應該幾次可以得到最接近實際值的結果?這些問題可都是捉放法實驗的潛在教學元素呢。


  1. 換個方式操作捉放法
以綠豆當作實作的材料好嘛?
也好,容易獲得、量多、體積小……
也不好,隨便抓一把都要幾百顆;還要祈禱紅豆可以均勻分佈……
圍棋呢?不然象棋…還是麻將?
又看到學生渴望的眼神,而我腦海已然神遊到非洲大草原、鳥瞰野牛和斑馬大遷徙,好壯觀啊,該如何估計數量呢?或許先拍照再以區塊法計算是個方法呢……嗯,眼光突然轉向地板……不就是大遷徙的野牛群嗎,這磨石子地板!
啊哈!我們可以開始捉放法了-這回我們要算非洲野牛的個體數!(加一點想像,你也會身歷其境哦。)
Step 1 標記:走廊其實是非洲草原一隅,此刻我們鳥瞰著像極了磨石子的野牛群;先抓一些作標記吧!沒錯,現在你可以看見許多被染成白色的野牛了,先算算有幾隻白野牛,這可是公式中的生物被標記總數(a)呢。
Step2 取樣: 請同學取一透明文件夾或軟墊板,向西部牛仔拋套繩一般地丟向走廊,哇,看看你捉到多少野牛了,這些被捉的總數就是取樣數(b)。
Step3 計數:計算覆蓋區中石子總數(b)與白子(是白野牛喔)數目(c),代入捉放法公式,就能求出野牛的總數(N)了。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楓香~冬日裡的浪漫

clip_image002 clip_image004每當寒意足以強迫人們把自己裹入厚重大衣內的季節來臨,學校忠樓兩側往人事室的坡道兩側,蔥籠綠意就會披上浪漫的色彩,或黃、或橙、或點點嫣紅,不只樹枝上,連坡道也潑墨般點綴著濃淡不一的彩色葉片,為冷涼冬雨中增添幾許趣味。這些詩意的葉片,或五裂、或三列,幾乎都是來自楓香的彩衣。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楓」的認知多半來自歌詞或文學作品;如唐代李賀的「蜀國弦」:『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驚石墜猿哀,竹雲愁半嶺。涼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誰家紅淚客,不忍過瞿塘。』五年級生或更早以前的人一定聽過蕭孋珠的「楓紅層層」,近代的歌者如伍佰和周杰倫也曾分別以「楓葉」和「楓」為名寫歌(歌詞如下附件),所見都是以楓寫景寄情;不過浪漫感性之外,楓紅、或者楓香究竟是啥呀,我們也來點理性的探討吧! 一、楓香的型態描述 clip_image006中研院數位典藏資源網上對楓香的解釋如下:「落葉大喬木,樹皮可見到縱向淺溝裂。芽卵形,有鱗片5或6。葉多三裂,幼時或為五裂,鋸齒緣,葉柄細長,基部圓形或心形。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呈短總狀叢生,花絲短;雌花為有細長總梗之球形頭狀花。」以上相當專業、同時讓一般人摸不著頭緒的敘述,其實是針對楓香的外型、葉型與花序所作的描述,對於非植物分類學家的我們來說,或許該先弄清楚植物特徵的描述方式。 先說落葉大喬木,落葉當然就不用說啦,至於大喬木,則是相對於灌木或草本植物的說法。喬木長得比較高大,通常有主幹且高於2公尺,如榕樹或樟樹等;灌木則較矮小,沒有明顯主幹,多數不高於2公尺,如玫瑰、朱槿等。上文對樹幹的描述─縱向淺溝裂─如右圖,這不需解釋吧。 再說說植物的葉,葉子除了有單葉和複葉的說法(如蕨類的羽狀複葉)之外,一片葉子也依型態的差異概分為卵形、針形、圓形、橢圓形或心形等(如下表一),葉緣特徵則包括全緣、鋸齒狀、深裂等,更細部的描述又將葉的基部和尖端特徵分開記錄,覺得很煩嗎,是不是開始對分類學家肅然起敬呢。除了葉的型態之外,觀察植物時通常也會記錄葉子在莖上的分佈方式,而有互生、輪生、對生等(如下表二),例如本文的主角─楓香,葉子就是互生於枝條上。
clip_image007 clip_image008 clip_image009 clip_image010 clip_image011
卵形 針形 圓形 橢圓形 心形
表一:葉形(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clip_image013 clip_image015 clip_image017
每節僅著生一葉  每一節上生有兩葉,且相對排列者稱之 每節著生三枚以上之葉且成輪狀者。
表二:葉序(葉在莖或枝上之排列方式) 資料來源:http://huan.loxa.edu.tw/plants/leaf/phyllotaxis.htm

至於植物的花,嗯,若由上往下看(俯視),一朵花的構造由內而外依序為雌蕊、雄蕊、花瓣和花萼,同時擁有上述四項構造的花就稱為完全花。那麼啥叫做花單性?單性花當然一定是不完全花啦,也就是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分別叫做雄花和雌花。雄花和雌花可能在同一株植物體上,稱為雌雄同株,像楓香、絲瓜等;也有可能雄花和雌花是水火不容的,只會在不同株植物身上看到,就稱為雌雄異株,而只會出現雄花的就叫做雄株,只會出現雌花的叫做雌株,如桑葚、蘇鐵,還有校門邊腳踏車停車處上方的構樹等。 花形對一般人來說還算簡單,不過花序就常會搞混,例如一般人以為的一朵菊花,其實是一堆小花(舌狀花和筒狀花)組成的頭狀花序;榕樹和無花果就更厲害了,常有人以為榕樹上一顆顆的榕果是果實,真相是花序中的小花全被包了起來,屬於隱頭花序。常見的花序如下表三。
clip_image019 clip_image021 clip_image023 clip_image025 clip_image027 clip_image029
穗狀花序 總狀花序 頭狀花序 佛焰花序 繖形花序 繖房花序
1根花軸上着生多數的小花,但每1朵小花都是無梗的,花朵通通連生在花軸 1根花軸上着生多數的小花,同時每1朵小花都有或長或短的花梗 是穗狀花序的變態,即花軸短縮而擴展為盤狀再到圓球狀,多數無梗的小花就着生在這變態的花軸上 是一種變態的穗狀花序,其花軸呈肉質性,單一或具有分枝,小花無梗;整個花序通常是被一大型的佛焰苞保護 花軸的節間不延伸,有梗的小花2朵以上齊生於花軸或小花軸末端,而形成繖狀者 繖房花序其實是一種變形的總狀花序,其小花梗排列情形如總狀,但越是下位者越長,越是上位者越短,所以整個花序成為1個平頭狀的花簇
表三:花序(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對植物形態的敘述有了瞭解之後,再回過頭看看本文的主角─楓香。有許大家對專門詞彙沒啥興趣,至少可以看看楓香雄花和雌花的長相吧(下表四);不過大家應該更在意雄花和雌花在授粉之後的果實長成甚麼樣子(下表五)…至少我就是這麼想。
clip_image030 clip_image031
雌花的花序頭狀球形 雄花無花被,花絲短,總狀著生
表四:資料來源:http://www.dsps.kl.edu.tw/~dsps034/plant/fsh/index.htm
clip_image033 clip_image035 clip_image037
幼果 熟果 種子(具有薄膜狀的翅)
表五:果實及種子資料來源:http://www.dsps.kl.edu.tw/~dsps034/plant/fsh/index.htm
二、楓香不是楓樹? 楓香坡左右兩側各五株楓香樹,此刻葉片該是最漂亮的時刻了,不知是否有同學曾佇足片刻,撿拾一兩張葉片在手上欣賞一番,並想更加親近這幾株樹?從輔導室旁的坡道向下行,你將注意到樹幹上的解說牌標示植物的名稱是「楓樹」,莫非其中有詐?很好,學習的動力從懷疑開始。 雖然真相只有一個,我也不想打模糊仗,不過對於楓樹的概念,一般人大概認為就是葉子深裂掌狀且深秋後會變紅色的樹吧,那麼真相為何?台灣植物中和前述概念相關的植物,最常見的除了楓香之外,還有青楓、台灣紅榨楓、台灣掌葉楓等,除了楓香屬於金縷梅科之外,分類上都屬於楓樹科,不過俗名來自一般人的認知,所以楓香的名稱也掛上了楓樹、香楓、楓仔樹、路路通等。生物命名和分類往往相當複雜且因人而異,就連台灣的楓樹科植物也扯出另一種分類名稱─槭(ㄘㄨˋ)樹科,各位看官可別不耐煩啊,這可是有歷史的呢(見連結),在此不贅述,反正就是個美麗的錯誤罷了。 總之,楓香和一般的楓樹基本差異有二,前者葉互生且果實為蒴果,後者的葉對生且果實為翅果。喔有個小道消息,其實學校有一株青楓呢,高不過2公尺,下回你從楓香右坡上操場時,留心右側的植物吧。 三、一次短暫的邂逅 這學期中,國二4班學生曾經為了一隻水青色的蛾躁動了一會,後來還抓到辦公室來,雖然歷盡滄桑(恐怕小孩們也稍微摧殘了一會吧?),整體來說還是有教人驚艷。約莫十幾公分大小,身上布滿了細密的白色絨毛,好像貴婦身上的喀什米爾羊毛大衣,看起來柔順溫暖,張開的前後翅組成水青色的三角形披肩,還趕時髦的向後延伸出一段細長的尾部,漂亮得令人不能相信她居然是一隻「蛾」。 clip_image039clip_image041 (長尾水青蛾、卵和幼蟲) clip_image043clip_image045clip_image047 好心的我收留它,心想如果很快壽終正寢嘞,順便做成標本唄!可沒想到過兩天不但沒死,還下了一堆蛋……哈哈,這是不是天意啊,在記錄了石牆蝶之後,又來了台灣長尾水青蛾(喔,對了,這小傢伙就叫這個名字),何況這蛾的幼蟲食草就是楓香,我們學校就有現成的呢……哈哈哈。 一天、兩天…… 一週過去了,這一大堆蛋(少說上百個)卻毫無動靜,一直到約莫十天後,終於發現兩隻幼蟲,於是採了幾片楓香的葉子供養小寶寶,沒想到……兩天後卻遍尋不著這兩個小傢伙的蹤影;而其他的蛋呢,恐怕根本沒受精呢,全是空包彈,再也沒反應了。 喔,你問我長尾水青蛾媽媽呢,在他尚有氣息之前,我把它放到楓香樹幹上了,就是有著縱向淺裂溝的楓香樹幹啦,你知道我有佛心的嘛! 附件: 蕭孋珠……楓紅層層( 深秋楓紅層層、楓紅裡有我的夢,就像我的感情,多過那楓紅層層,楓葉隨風飄零,落葉打醒了我的夢,楓紅 楓紅 不再有我的夢,一層層 一層層,像我的感情 隨風任意吹送,希望在明年此時 編織幅美麗的夢。 伍佰……楓葉 口白:當秋天灑下最後一把楓葉時 正是我要離開的時候
   看著收拾好的行李 想起遠方的你
   心裡竟然有一股 幸福的感覺
   就在這個時候 地上的楓葉 剎那間~~
歌詞
飛起來 飛過來 飛進我 深深心懷 越過那 寧靜海 充滿著 回憶的海
那陽光 灑下了愛 催促著 萬物綻開 那彩虹 像個小孩 勇敢的 堅定的 站起來
飛過那 矮竹籬 擦過那 斑駁牆壁 發黃的 照片裡 痛快著 那麼熟悉
不經意 和你相遇 在天空 飄著小雨 落下來 清澈的溪 甜美的 每一點 每一滴
*楓葉啊 載滿著我的感動 楓葉啊 傾聽著我心情衷
 深秋裡 伴隨著亮麗的夢 衝向我
#化成了滿山和滿谷的對你思念  寫滿了滿地和滿天的愛的詩篇
 詠嘆著生命的美麗和世界的無限 飛舞在以後和從前 它連成一片
隨著溪 流了去 隨著河 又流了來 離去時 心感激 回來時 滿心期待
因為愛 所以存在 露溼的 綠色青苔 晨曦中 迎風而來 飛進了 我心中 的大海 周杰倫……楓
作詞:宋健彰(彈頭) 作曲:周杰倫 編曲:鍾興民
烏雲在我們心裏擱下一塊陰影 我聆聽沉寂已久的心情
清晰透明 就像美麗的風景 總在回憶裏才看的清
被傷透的心能不能夠繼續愛我 我用力牽起沒溫度的雙手
過往溫柔 已經被時間上鎖 只剩揮散不去的難過
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 我點燃燭火溫暖歲末的秋天
極光掠奪天邊 北風掠過想你的容顏
我把愛燒成了落葉 卻換不回熟悉的那張臉
緩緩飄落的楓葉像思念 為何挽回要趕在冬天來之前
愛你穿越時間 兩行來自秋末的眼淚
讓愛滲透了地面 我要的只是你在我身邊
在 山腰間飄逸的紅雨 隨著北風凋零 我輕輕搖曳風鈴
想 喚醒被遺棄的愛情 雪花已鋪滿了地 深怕窗外楓葉已結成冰




























石牆蝶孵育記~還有絕妙的心電感應

 

5月19日早上見一隻石牆蝶在榕樹氣根附近徘迴飛舞,時而將腹部貼近氣根末端,心想八成是母蝶下卵,等到蝴蝶離開之後,果然在不同的氣根末端各找到一個不到0.1公分的卵。心想前些日子才和學生談到昆蟲的完全變態嘛,不如帶回家做一次觀察記錄唄!一回到家先以解剖顯微鏡幫蝶卵拍一張寫真,可愛吧。

clip_image002

5月21日,顯微鏡下的蝶卵有了明顯變化,內部上端出現一團黑色,估計是幼蟲的頭部,此外下端也有幾條不明顯的線條。再以不同角度觀察蝶卵時,發現黑團另一側有了兩三個小圓圈,而且兩個卵都有;八成是咬痕吧,心想猜想毛毛蟲要出來囉!

clip_image004clip_image006

5月22日早上,顯微鏡上的蝶卵只剩下透明的小空碗,在不遠處發現初齡幼蟲的蹤跡,身長只有0.3公分左右。接下來該開始餵它們吃東西了,不過蝴蝶幼蟲挑得很,可不是啥狗屎垃圾都吃呢,它們有一定的食草植物喔。那麼,甚麼植物是石牆蝶幼蟲的食草呢?哈哈,答對了,就是榕樹葉,要不然母蝶何必花心思將蝶卵黏著在榕樹氣根?
為了將兩隻稚嫩的幼蟲挪到剛採來的嫩榕葉上,握小心翼翼地用氣根挑起兩個小傢伙,沒想到了點意外,手不小心那麼一抖,竟將兩隻幼蟲給彈在一起;我心裡緊張,但它們倆似乎更緊張,顯微鏡下的它們彷彿在彼此牽制,又是掙扎又是囓咬,看起來還好像吐出一點細絲想黏住對方的樣子。心軟的我想幫它們分開,只得用原來的氣根試著撥,結果雖然撥開了,但其中一隻卻卡在氣根的斷裂面上,看來活不成了,唉,造孽啊。

clip_image008clip_image010

26日一早,解剖顯微鏡下的幼蟲似乎又長了一點,頭上也長出了兩個小惡魔角,背部中線野也一個斑點,身上還有另外兩個點,不過根據女兒的說法:蟲蟲黏到自己的大便了,超可愛的,這八成就是二齡幼蟲了吧。

clip_image012

26日晚間,回家第一件事還是看盒子裡的幼蟲,在目視的情況下就可看到頭上的小惡魔角變大了,約胸腹部之交的背上果然長出刺狀突起,連尾部也伸出一隻。這回可不確定是不是三齡幼蟲呢、或者只不過是二齡幼蟲長大一些罷了?還是權威的女兒眼尖,在不少蟲糞之中發現原來的惡魔角,這才確定現在得這個猙獰的模樣是三齡幼蟲;而且符合課本中所說,所有節肢動物都有蛻去外骨骼的特性。眼前看到的蝴蝶幼蟲則是將帶角的頭盔脫開,就蛻變成另一齡的幼蟲。由於幼蟲只要目視就可以觀察,為了不辜負解剖顯微鏡的好意,還是看一看幼蟲的細部構造如何,下圖是幼蟲的頭部。

clip_image014clip_image016

28日早上,小牆(養久了總會取個小名啦)身型又有一些改變,原本黑色的觸角和刺狀突起除了有更為硬實的外觀之外,前端的顏色也變淺了,此時我將注意力轉到身體的結構上。話說蝴蝶雖然屬於三對步足的昆蟲綱,但是在幼蟲身上卻有八對腳,前三對在胸部下方,黑亮還帶爪的(左下圖);另有四對在腹部(右下圖),最後的一對長在尾端,都是淺色的肉足。

clip_image018clip_image020

也分不清是第幾齡了(該是四齡了吧),小牆愈長愈有型,28日和29日傍晚時所留下的寫真,是不是帥氣十足,小牆的背部開始有一些淺褐色斑。

clip_image022clip_image024

30日,小牆的顏色也跟著從淡黃綠帶淺褐色斑,轉而成為鮮綠色的身體,帶淺褐與黑色背斑,觸角和背刺更加雄赳赳氣昂昂了(左下圖),儼然已是終齡幼蟲的模樣。我好奇地透過壓克力盒觀察它的口器,哇,就是那副模樣(右下圖)。

clip_image026clip_image028

不過這時候也注意到小牆好像有別的想法,有時它也不管樹葉在哪哩,就是一股腦地在壓克力盒裡到處爬啊爬,是不是開始在尋找合適的化蛹地點呢?為了讓小牆有更多伸展的空間,於是將榕樹連枝帶葉剪下,放在玻璃容器中作為它的新家,果然不多久,小牆食慾大增,便一片片地啃食起來,就這麼啃到6月2日…

clip_image030

情況在6月3日晚間開始有了變化。小牆爬上一張葉子的背面,不多久之後只靠著尾部黏著在葉背的葉脈上,除了偶而的扭動之外,大部分時間就靜靜懸空垂掛著。

clip_image032clip_image034

6月4日清晨,小牆的扭動逐漸劇烈,像是孕婦分娩前的陣痛一般…一陣陣傳來,愈來愈強烈、愈來愈密集,早上8點左右,扭動程度達到最高點,頭盔突然落下,從肩部冒出一片翠綠的新芽。

clip_image036clip_image038

小牆成為蛹之後,顏色逐漸從翠綠轉為褐色,愈來愈接近枯葉的模樣,紋路也漸漸明顯。變成蛹之後,小牆時而垂掛,時而扭像葉背,是否也和酣睡在子宮中的胎兒一般在羊水中滾動?(6月8日)

clip_image040clip_image042

接下來幾天為了怕漏了小牆羽化的過程,睡眠自動轉為淺眠。6月11日起床後照例先觀察小牆是否還在,只見蛹不但顏色更深,外部也像是沾濕了一般。一直這麼看著它,直到7點半之後先吃過早餐,沒想到等8點再回頭看時,小牆已經羽化而且就這麼抓住薄薄的蛹殼。心裡真嘔啊,不過半個小時的用餐時間,卻錯過破蛹而出的片刻,可是時光不可能迴轉,只能將蛻變後的小牆好好的記錄下來。

clip_image044clip_image046

右下圖是9點21分時的模樣,此刻小牆得對翅都已舒展。

clip_image048clip_image050

10點的時候,小牆轉過身,爬到葉的背面。我透過玻璃窗看著它從葉背爬上葉的正面時,正好四目相接,那一瞬間,我突然覺得小牆是在向我道別。拿起相機想拍一張離去前的身影,就在我開門時,小牆卻已經飛向冷涼的六月雨中,只剩下蛹殼掛在葉下,再也不動。

clip_image052clip_image054

後記:

6月14日第四節課,我拿著望遠鏡在走廊上觀賞樹叢中追逐的鳥群時,突然一隻時牆蝶從視野滑過,在身邊繞了一圈,停在不遠的地面上…莫非是小牆?心裡這麼想著。見這蝴蝶在地上趴著一動也不動,於是大膽走向她,並且在120公分左右的距離下停了下來。

如果你是小牆,就向前爬吧!說也奇怪,原本不動的蝴蝶真向前爬了一段。

如果你是小牆,我走過去時你就不要飛走!心裡想著,然後踏出一大步…果然還在。

我蹲了下來,將手移向蝴蝶的觸角前,它居然還是安靜地趴著。小牆啊,你應該去找尋你的食物,過你的生活,不要一直待在這裡啊。

將手縮回之後,它又開始向前爬行。

如果你是小牆,就爬到我的手指吧。我伸出食指,在深植中指,小牆居然爬上中指,或許只是短暫的一秒,心裡卻是震撼的溫暖;然後,它再度飛回六月的雨中。